案款发还从3分钟缩短到20秒……北京高院发布第三届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
光明网讯(记者孙满桃)制定全国首个《中小微企业快速重整工作办法(试行)》,挽救中小微企业40家,引入投资近50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200余人;“一键立案”、二维码交纳执行案款、一键智能发还案款……这些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微创新,汇聚在一起却带来了大变革。1月11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21个北京法院2022年度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
据北京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玲玲介绍,2022年北京法院持续深化司法改革,各项改革举措蹄疾步稳、积厚成势。“此次评选出的案例具有首都特色、体现基层智慧、破解改革难题,是北京法院司法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要展示窗口。”孙玲玲说。
记者注意到,部分“微创新”案例还充分体现北京法院加强诉源治理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北京高院构建12368“一号响应”诉源治理机制,深度融入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精准对接各类诉源治理主体在办理12345群众诉求和开展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过程中提出的司法需求,北京全市法院通过12368热线主渠道响应诉源治理类司法需求2701个,满意度达100%;健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将司法确认、小额诉讼、扩大独任制适用等改革任务融入“多元调解+速裁”,60%以上的一审民商事案件在诉讼前端得到解决。西城法院建立“1+15”街道联络员与法院专门团队对接机制,确认调解协议案件有效率达100%。
同时,强化服务保障和司法为民职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创新发展和利民便民的司法新需求。北京一中院构建“1+2+3”多元破产挽救体系,挽救中小微企业40家,引入投资近50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200余人。北京四中院加强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解纷示范机制,北京国际商事法庭运行以来,为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位中外当事人化解超过160亿元的商事纠纷。北京丰台法院探索建立“一窗通办”服务窗口,机制启用以来,累计接待群众10022人次,为群众办理三项以上事务851人次、两项以上事务3594人次,平均办理时长5分钟。通州法院将诉讼服务和速裁工作下沉人民法庭,为辖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保护,创建涉未成年人民事社会调查观护工作模式被引入相关国家标准。朝阳法院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司法保护,打造审理涉老年人权益保障案件的专门法庭。
在推进智慧法院和互联网司法建设方面,北京法院不断回应网络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司法新需求。北京高院制定《北京法院电子卷宗同步生成操作规程》《北京法院电子诉讼档案管理规范(试行)》,统一电子卷宗生成标准和工作要求,全市法院电子上诉移转自然时长较纸质模式节省超过20%。互联网法院开发自动抓取录入案款发还信息功能,实现一键智能发还案款,每笔案款发还从三分钟缩短到20秒,案款收发全年平均时长仅3.11天。
江西政协委员热议深化赣台交流合作******
中新网南昌1月12日电 (记者 吴鹏泉)促进赣台经贸合作、加强赣台青年交流、推动“农林22条措施”在赣落实落细……正在举行的江西省两会上,深化赣台交流合作成为江西政协委员热议话题。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已满一周年。“广大台商希望依托大陆间接参与RCEP,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在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徐友洪看来,当前应紧抓RCEP带来的新一轮台资赴大陆投资东风,持续深化赣台经贸合作。
徐友洪建议江西建立完善RCEP规则实施的服务体系,与台企共拓RCEP大市场,加强与台企在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合作。
为支持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参与大陆农业林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大陆出台了《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条措施”)。
台盟江西省委会的一份集体提案建议,推动台企积极参与江西乡村产业发展,共同打造一批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和示范平台;鼓励台企在赣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培育新兴高科技农业产业;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继续给予台企台胞大力支持,把同等待遇落实落细。
台盟江西省委会还关注赣台青年交流,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赣台青年通过新媒体进行线上沟通交流,了解彼此、增进共识。
就拓宽线上交流领域,加强赣台青年合作,台盟江西省委会建议,通过举办各种征文、比赛、评选、文化交流等活动,让台湾青年与江西青年密切往来。
来自台联界别的江西省政协委员俞红光建议,协助台湾地区从事赣台民间交流的社会组织申请两岸交流基金项目,推动两岸社会组织通过开展文化、青年、基层治理类等项目,多渠道、全方位搭建两岸人员交流平台。(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